【文/蘇美真】
創(chuàng)業(yè)以來,身兼數(shù)位行銷公司執(zhí)行長、工作坊講師、部落格格主等多重角色,每天需記下來的事情多如牛毛,行程會議、客戶資料、課程綱要、年度目標??有些人習慣用紙本手帳彙整想法及待辦事項,我個人則偏好使用云端工具進行控管。
成長階段幸逢電腦蓬勃發(fā)展的時代,加上早期從事科技業(yè),所以我頗早以前就開始使用電腦相關工具,習慣以打字取代手寫,其中的好處不乏:1.快速。我是個腦袋想法跑很快的人,若不用打字,手寫恐怕跟不上思考的速度。2.多功能彙整。激發(fā)創(chuàng)意或靈感的來源有時只是一句話、一張圖像或一段影片,要轉(zhuǎn)換成文字相對需要思考的時間;目前線上已有許多云端工具,可輕鬆將不同形式的資料加以擷取、拼貼,直接儲存。3.高機動性。電子化后的文件易于搬移,無論在編輯或排版上都富有更大的自由,方便快速整理。
最佳工具最大效益
仔細衡量,比起打字,手寫的機會確實變少了,然而兩種書寫過程都有助于思考,鍵入文字的時候,許多創(chuàng)意和想法亦常隨之浮現(xiàn)。事實上,我也并非完全不手寫,只是認為筆記毋須侷限于紙本,而可依目的選擇不同類型的工具。我會透過手寫摘錄較為零碎的資訊,多半是與客戶之間的會議;獨自規(guī)劃工作進度時,則採數(shù)位筆記的形式。這2、3年來最長使用的一套工具叫Evernote,是一種數(shù)位記事本,它的好處首先是跨平臺,消弭了空間地點的限制,無論在電腦、ipad或手機上都可以使用,相當符合資訊產(chǎn)業(yè)的需求。我有靈感的時候就會打開來寫一下,記錄上課或開會重點、規(guī)劃簡報提案,先記錄下大綱,再利用行程之間的空檔充實內(nèi)容。其次,與紙本筆記相較還有另一個好處是,隨身攜帶的手帳可能寫滿了就必須換另外一本,Evernote卻沒有容量上限,你隨時可以搜尋1、2年前的舊資料,也可以經(jīng)由分類、標籤,將相關的內(nèi)容彙整在一起。
記筆記時應依目的選擇不同的工具,Evernote偏向綜合型,可添入圖像照片及影音,我常以此撰寫較長篇的文章,例如心情日記。至于像工作目標、待辦事項等條目分明的內(nèi)容,一般我會使用Google Keep,其類似便條紙的介面可用顏色區(qū)分記事類型,附設的提醒功能也有助我檢視各項計畫是否按時完成。
去辦公室化更有績效
云端工具可說解放了過往制式的工作形態(tài)。認識我或認識讚點子的朋友都曉得,我們公司辦公室沒有人(而所謂的辦公室,其實就是我的工作坊),從公司成立開始,與客戶之間就是用云端工具溝通,這些年透過各項通訊軟體,我?guī)ьI員工逐步建立起不用打卡,在家工作的新工作流程,定期用skype召開會議,直接線上交換資料,或于協(xié)作平臺共同編輯。舉例來說,我們會在Google協(xié)作平臺放上會議大綱,正式開會時便逐條報告、討論,內(nèi)容詳細程度幾乎等同一份會議紀錄,省去事后歸納整理的時間;而隨著Line群組問世,每個客戶、不同任務、個案都有各自的群組,搭配云端文件,提升效率之余,更減少許多溝通成本。
此種「去辦公室化」的工作形態(tài)增添了我們在與遠方客戶接洽時的熟練度,身為老闆的我亦可擴大招募範圍聘請到許多外縣市的優(yōu)秀人才,員工們則不必歷經(jīng)日曬雨淋、塞車通勤大老遠跑來公司。當工作不再局限同一場域,不僅是空間,時間上也獲得相對的自由,我們不在辦公室工作(not here),工作卻展開于anytime、everywhere。
自主管理比責任制更重要
許多人難以想像一家公司沒有實體辦公室該如何營運,特別是員工管理方面,畢竟人都有惰性,缺少辦公室約束、主管的督促,在家工作這份惰性極可能無限地放大,「不在辦公室還有效率可言嗎?」─我認為,這樣的疑惑出在前提設定有誤,真實的情況與各位所想不同,沒有辦公室,其實更有效率!所謂「疑人不用,用人不疑」,應徵每位員工時,我都會先讓他了解公司工作流程與內(nèi)部文化,正式錄取后,就會給予充分的信任及自由。在須將工作做完、做好的前提之下,第1,員工越有效率把事情做完,越能盡快做自己想做的事。也就是說,負責且懂得自我管理的員工,自然能得到時間上的獎勵,偷懶的結(jié)果,只會影響自己享樂的時間而已。第2,身為PM(專案經(jīng)理),每位員工自己都要親自面對客戶,本身即有壓力,不需要人督促。萬一真的需要人督促,表示其缺乏自動自發(fā)的資質(zhì),也許就較不適合我們這種型態(tài)的公司。
臺灣許多企業(yè)都奉行責任制,但能做到真正責任制的卻少之又少,我認為這部分老闆需要洞悉、轉(zhuǎn)換、調(diào)適自己的想法與心情,為了盯住員工而死守在辦公室,不是反過來綑綁住自己了嗎?
掌握顧客需求核心
對員工要求僅止于將事情做完做好這點,可看出我的經(jīng)營風格較偏成果導向,無論是人員管理或從事網(wǎng)路行銷,工具和過程都不是最重要的。以FB社群行銷為例,有人十分在意粉絲數(shù)量,事實上FB只是一個工具,不是結(jié)果,我們透過FB的經(jīng)營,把客戶帶進來,中間的檢核點應該是經(jīng)營粉絲團之后業(yè)績有沒有起色、訂單有沒有增加,以此檢視成效。
行銷的本質(zhì)就是幫客戶的業(yè)績作提升,只要扣緊這個目標,就不會有問題。無論是社群、大數(shù)據(jù)或任何行銷手法趨勢,都應掌握核心精神,不斷思考,反問:「客戶到底要的是什幺?」掌握這一點就會找到最有用的資訊。如此看來,大數(shù)據(jù)也只是一個名詞而已,掌握核心才可以做最有效率的事情。
網(wǎng)路行銷CEO 教你帶領高績效團隊
1. 筆記毋須侷限于紙本,可依目的選擇不同類型的工具。
2. 善用云端文件,去辦公室化團隊績效更高。
3. 任何行銷手法趨勢,都應掌握核心精神,不斷思考,反問:「客戶到底要的是什幺?」
【完整內(nèi)容請見《能力雜誌》2016年2月號,非經(jīng)同意不得轉(zhuǎn)載、刊登】